close

  散 人
  值得一提的是,從公開輿論來看,蘿崗、黃埔合併所謂“優勢互補”,更多側重於經濟層面,比如,兩區合併有利於“富幫窮”,有利於改變黃埔城市建設欠賬太多的局面;不過,坊間輿論則認為,機構臃腫、冗員太多的原黃埔區併入以機構精簡、行政效能高著稱的蘿崗,如果處理得當,有望能帶來“鯰魚效應”。但若處理不當,合區後編製人員的驟然增多,非但不能產生“鯰魚效應”,反而陷入冗員低效的病竈。
  蘿崗、黃埔兩區合併的過程,如果用數學公式來描述,可以說是解決兩道算術題的問題:“1+1>2”、“1+1=1”。第一道題,所謂優勢互補,有利於區域經濟更快發展、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;第二道題,所指主要是人的利益問題,這裡既涉及組織人事崗位的調整,也包括人心的聚攏。
  顯而易見,人的利益問題是區劃調整的重點,也是難點問題。這道題解決得如何,直接影響著第一道題的成效。而眼下,新黃埔區牌子未掛之前,有關人事調整及待遇、行政效能、非編製人員去留等諸多方面的爭議與顧慮,在兩區特別是蘿崗輿論場中,不絕於耳。
  此次黃埔、蘿崗兩區合併,與2005年荔灣、芳村並區,有著頗多相似性——比如均有較高的區域認同,以蘿崗、黃埔為例,雖然在經濟上兩區懸殊明顯,但兩區原本就是一家。兄弟分家多年,於今又走到一起,利益問題也就顯得十分敏感。在坊間,一度戲稱黃埔傍上了一個“富親戚”,而在蘿崗的輿論場中,黃埔則被視為是一個分食蛋糕、動了自己奶酪的不受歡迎的角色——根據過往慣例,可以預見的是,原黃埔的幹部編製和待遇,必然遵循“就高不就低”原則,漲薪勢在必然;這對於蘿崗幹部來說,則擔心待遇會否降低。
  樂觀預計,合區後的幹部待遇,必然不會遵循“損有餘以奉不足”邏輯——也就是說,儘管合區後黃埔幹部待遇將“就高不就低”,但不會以蘿崗幹部降薪為代價,所以蘿崗幹部的擔心顯然是多慮。但是,由於兩區編製幹部或者說吃財政飯人員相差巨大(據傳黃埔人員編製是蘿崗的兩倍多),蘿崗幹部擔心其上升空間,有可能因合區吸納黃埔龐大的人員編製而被進一步擠壓。
  這並非多慮,回看九年前那一輪年行政區劃調整。新增南沙、蘿崗兩區,儘管兩區人員編製均大幅擴充,但新增的編製數仍不能完全消化老城區合併後所削減的編製數。而此輪區劃調整,新增的從化、增城兩區,均由撤市改區而來,其消化編製的空間應當極為有限。黃埔龐大的人員編製,何去何從,是否主要由蘿崗消化,牽動著不少蘿崗幹部的神經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從公開輿論來看,蘿崗、黃埔合併所謂“優勢互補”,更多側重於經濟層面,比如,兩區合併有利於“富幫窮”,有利於改變黃埔城市建設欠賬太多的局面;不過,坊間輿論則認為,機構臃腫、冗員太多的原黃埔區併入以機構精簡、行政效能高著稱的蘿崗,如果處理得當,有望能帶來“鯰魚效應”。但若處理不當,合區後編製人員的驟然增多,非但不能產生“鯰魚效應”,反而陷入冗員低效的病竈。
  這裡面,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是:蘿崗非編製員工遠遠多於公職人員,一定程度上,蘿崗的社會發展,離不開雇員及臨聘人員的汗水。兩區合併,蘿崗的很多雇員為自己的去留感到擔憂:合區後,會否影響雇員工作?其地位是否更邊緣化?
  合區後,隨著編製人數的增多,在依然是官本位的社會背景下,雇員還擔心:合區後雇員的工作任務會不會更重?在現行體制下,相對於雇員,編製人員多,個個即是有身份的,工作上有可能缺乏活力與創新。因此,合區後,如何激發公職人員幹事創業的激情和動力,如何防止或解決“領導多,幹事的少”?
  此外,蘿崗民眾還擔心,並區後,隨著空間資源、土地資源的增多,新黃埔區特別是科學城區域的人口將迎來暴漲期,但在教育、醫療衛生、社會保障、養老、社區服務、外來人口管理等體繫上,能否都跟得上?如果處理不當,就有可能會出現行政區划過度擴大,而社會管理卻日益粗放的狀況。
  由上可見,行政區劃調整也是雙刃劍,雖則可以“1+1>2”——擴大經濟和生產力資源,但也相應增加了社會管理責任和財政風險。在行政區劃調整過程中,不能誇大有利的一面,而淡化不利的一面。應認識到,上述這些問題,僅是冰山一角,在並區後的相關工作的對接過程中,還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。這些無疑都是對新政府的考驗。  (原標題:新黃埔前夜喧囂的蘿崗輿論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ndzunuuu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